致敬永遠的經典,永葆青春的風采。5月23日晚,甘肅省委宣傳部、甘肅演藝集團在甘肅大劇院舉辦慶祝民族舞劇《絲路花雨》4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,邀請《絲路花雨》歷代主創、演職人員代表與上千金城觀眾共度難忘時刻。
劇名是怎么誕生的?“反彈琵琶”經典舞姿出自何處?歷代“英娘”扮演者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……晚會邀請幾代《絲路花雨》的主創人員,以情景表演、情景講述的方式一一再現《絲路花雨》的初創情景,回顧了《絲路花雨》40年的輝煌歷程以及幾代絲路花雨人堅持堅守、守正創新的精神,令現場觀眾深深感動。尤其是,當79版《絲路花雨》朱江、許琪、晏建中等主創人員,史敏、王瓊、韓晶、李莉、康琦等歷代“英娘”扮演者和仲明華、安寧、張稷、牟瑜等“神筆張”“竇虎”“伊努斯”等角色的扮演者攜手出現在舞臺上,劇場響起一浪高過一浪的熱烈掌聲。
讓我們跟隨晚會大幕,再回到40年前,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。
(一)
“敦煌就在我們身邊,我們為什么要追著別人跑?”“我們完全可以試試。”“跟上時代節拍,就一定能創作出好作品!”“叫《花雨飄飄》吧?要不叫《絲綢之路》?”“干脆二合一,叫《絲路花雨》吧
晚會伊始,即以情景展演的形式再現了創排《絲路花雨》初期主題如何確定、劇本如何創作、名字如何確定等不為人知的細節。
(二)
隨后,《絲路花雨》的6名主創奔赴敦煌,在20多天里,天天清水煮白菜,也不叫苦,可回來后卻沒有思路,晏建中和仲明華決定再返敦煌。
“哪怕聞到大白菜的味道想吐,我也要堅持下去。”79版《絲路花雨》編導“晏建中”登上舞臺,講述在敦煌采風的艱難歲月和冥思苦想的創作歷程。
突破點終于找到了,神筆張、英娘、伊努斯,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通過他們的筆從壁畫中“走”了出來。
人物勾勒出來了,故事情節還不豐滿。怎么辦?
再赴敦煌,一個一個洞窟看,一幅一幅壁畫賞,再揣摩、再創作,直到讓一幅幅靜止的畫面變成一個個流暢的舞段。
在主持人旁白、演員情景演繹與大屏幕播放79版《絲路花雨》主創手稿結合的方式下,晚會一一呈現了《絲路花雨》創排歷程的異常艱辛與主創人員精益求精的藝術匠心。
(三)
“我是《絲路花雨》的編導之一許琪,《絲路花雨》引領我走進了敦煌,親近了敦煌,我想說:為有敦煌舞,此生譜輝煌。”
“我是晏建中。40年前,我和我的同事共同創作了這部舞劇!將《反彈琵琶》呈現在觀眾面前,是我最大的榮幸。創作敦煌舞,這是我們甘肅文化界的驕傲。在今天,我只有一句話,那就是感恩敦煌藝術。”
“我們向經典致敬!”
——朱江、許琪、晏建中等79版《絲路花雨》主創人員,現身晚會現場向永遠的經典《絲路花雨》致敬!
“我叫史敏,是第三代‘英娘’的扮演者。《絲路花雨》誕生了一種新的舞蹈流派——敦煌舞。衷心祝福《絲路花雨》代代相傳,萬世流芳。”
“我是韓晶,我與《絲路花雨》共同成長。‘英娘’對于我,不是一個角色或一個名字,而是一個生命!”
“我是李莉,‘英娘’的扮演者。為英娘而舞,是我一生的驕傲;與《絲路花雨》相伴,是我一世的幸運!”
“我是仲明華,我是第一代‘神筆張’的扮演者,此時此刻,我最想說的是‘感恩’!我祝愿《絲路花雨》,永葆青春,輝耀盛世!”
“我叫安寧,是‘神筆張’的扮演者。2018年,我有幸擔任了這一角色,它讓我成長,并改變了我的藝術人生!”
“我是張稷,是《絲路花雨》第一代‘竇虎’的扮演者。我從藝50年,是唯一一個跟隨《絲路花雨》40年的人,我奉獻了自己的全部,我無怨無悔。一個人,一輩子,一部戲,我感到十分的榮幸和幸福。”
“我們向經典致敬!”
——仲明華、安寧、張稷、牟瑜等“神筆張”“竇虎”“伊努斯”等角色扮演者激情澎湃,向經典致敬!
(四)
“再調整杠桿、長度,利用滑輪,在空中轉動起來。”
“老師,那么多優秀的舞蹈演員,為何選中我演‘英娘’?”
“再加琵琶試試?”
晚會,同樣以情景再現的形式,向觀眾講述了《絲路花雨》中飛天車、造型、音樂的誕生故事,向觀眾再現了令人驚嘆的“飛天”舞姿、傾倒無數觀眾的“反彈琵琶”、百聽不厭的音樂,是怎樣從敦煌壁畫中,從現實生活中,一步一步創作出來的。
(五)
晚會還不時穿插《千手觀音》《反彈琵琶伎樂天》《夢里相見》《霓裳羽衣舞》等《絲路花雨》中的經典舞段,帶領觀眾感受經典藝術的持久魅力。
晚會上,甘肅省委宣傳部還向《絲路花雨》劇組頒發了突出貢獻集體獎;向朱江、許琪、晏建中、陸金龍等26位各個版本的《絲路花雨》主創人員頒發了突出貢獻個人獎;向牟瑜、樊玲、楊亦兵、韓晶、王瓊等10人頒發了優秀傳承獎。(新甘肅·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本文圖片由新甘肅·甘肅日報記者盛學卿拍攝)
編輯:馮樂凱
責編:徐誠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