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戲劇"梅花獎"獲得者雷通霞暢談甘肅地方戲劇發展
作者: 來源: 更新于:2017-03-16 閱讀:0
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在2017年兩會期間特別策劃了《春風習習梨園盛世》戲曲界代表委員做客中央臺系列大型系列訪談節目。節目以“錦繡梨園慶盛世”為主題,請張建國、楊赤、李祖銘、王蓉蓉、茅善玉、楊俊、李梅、盛小云、雷通霞、王芳等代表委員暢談戲曲曲藝事業一年來新氣象、分享了他們的喜悅和對戲曲曲藝事業未來的展望,系列節目將在文藝之聲《戲迷天地》等欄目中播出。
全國人大代表,甘肅省劇協副主席,甘肅省隴劇院副院長,著名的隴劇表演藝術家雷通霞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。暢談了地方戲劇的保護與發展,人才培養的困境與突破。
訪談中她提到三點:一是加大對西部欠發達地區資金投入,保障特色劇種的發展。她說:“今年我有一個提案是針對國家藝術基金的,建議國家藝術基金參照自然科學基金,下設西部欠發達地區地市的基金,能夠讓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藝術人才申報門檻低一點。第二個建議跟這個建議是相互的,建議國家藝術基金加大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藝術基金投資力度。我希望國家在資金上的投入能夠傾斜于西部,對發展人才、培養人才,推廣特色劇種起到保障作用。
二是把戲曲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,培養戲曲未來人才。2016年,雷通霞建議把戲曲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,現在有關方面已經反饋落實了。雷通霞說:“我們國家戲曲博大精深,豐富多彩,各個地域都不同,但是戲曲基礎知識、基礎的功夫是統一的,所以我建議統一編撰教材,而到了地方可以因地方劇種的施教來培養戲曲人才。”據雷通霞介紹,現在甘肅已經有藝術學校開設地方戲曲培訓。近些年,地方戲曲劇種的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的,雷通霞也想通過這個提議,讓戲曲進校園,從小讓孩子們感受戲曲,培養戲曲未來的人才。雷通霞說:“戲曲是綜合藝術,門檻非常高,我們培養人才,5年、10年甚至出不來一個“角兒”。所以我們進校園給孩子們授課、排劇目,現在培養出來的人才,分為隴劇班或者秦腔班,我想這樣對地方戲曲也提供一些保障,培養一些人才,也讓地方戲曲更好的發展。”
甘肅省隴劇院一直在抓人才培養、經典劇目上狠下功夫。雷通霞的隴劇代表作《官鵝情歌》也是一部享譽全國的名劇,其脫胎于傳統戲,但不拘泥于傳統戲的程式。雷通霞認為:“新編歷史劇與傳統歷史劇是兩個品種,我在演這個角色的時候,打破了傳統的表演模式,要創造獨立的人物性格和表演和方法,讓觀眾感覺舒服。另外,甘肅省隴劇院在戲曲進校園活動方面成效也非常顯著,定期進校園演出劇目,到大專院校講課,在小學開展賞析課,給學生們展示隴劇的唱腔、功夫。一說到戲曲進校園,雷通霞臉上露出了笑容。她說:“戲曲進校園是一個很好的方法,也是一種興趣培養,習慣是小時候形成的,現在培養孩子的這種趣味的欣賞,大大的培養了他們從小對藝術欣賞的一種習慣。這有利于戲曲為代表的傳統藝術的發展,即便將來不從事這個專業,也會有很多愛好戲曲的觀眾來欣賞我們這個藝術。戲曲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,經過了百年甚至千年的傳承,對老百姓的意識、思想有積極的引導作用,而戲曲進校園,對孩子思想的形成、價值觀影響也很大。”
三是,困境中尋出路,戲迷的熱情鼓勵演員不斷突破。隴劇進校園讓雷通霞看到隴劇的明天,但也有一些實際困難,制約著隴劇的發展,師資就是其中之一。雷通霞說:“戲曲關鍵就是口傳心授的,這樣才能學到更準確,更精準的特色,真正的隴劇的東西。” 雖然面臨困境,雷通霞積極尋找培養人才的新方法,“我現在正在實踐用一個劇目去培養幾個孩子,讓幾個孩子同時學一部劇,教授他們這部劇目的唱腔特色、聲韻特色,我覺得這樣的施教方法,可能對培養人才更好一些。”
隴劇得到了越來越多老百姓的喜歡,如今甘肅省隴劇院一年演出大概有160場到180場,基層百姓對隴劇更加熱愛。當演員們看到人山人海的景象時,心里邊也特別激動,演員的存在感、價值感在戲迷中得到體現。雷通霞說:“我感覺我們的價值是在這兒,演員下基層都非常認真,觀眾越多,他們就越有責任感,更加認真的去演好戲。”(蘭州日報首席記者李超)